GYIG OpenIR  > 研究生  > 学位论文
贵州红枫湖汇水区黄壤化学风化动力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邹申清
199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摘要在地球的环境界面上,发生着重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反应,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和输送,研究和认识环境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揭示环境演化,评价环境质量,认识成矿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万国江,1988]化学风化是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是地表碉石(浮土)-水界面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大气成份和植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作为活化剂。化学风化的研究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定性描述阶段、化学风化速度定量测定阶段、化学风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阶段。化学风化的动力学理论经过了扩散作用理论、表面反应理论、表面络合反应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化学同化动力学理论及其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主工问题是:矿物溶解速度是由表面反应控制的,土壤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但目前还没有土壤化学同化动力学的实验数据。溶解铝主要来自土壤活性铝,但土壤铝的溶解机理还不清楚;仅根据化学平衡计算就认为Al~(3+)浓度是由矿物溶解平衡控制的,这很不可靠;因为土壤孔隙水的酸度控制矿物的溶解平衡,而土壤中Al~(3+)的水解制约着土壤孔隙水的酸度。孤立地研究养分的释放和流失是不完深善的,需要建立养分循环的动力学模型。黄壤是贵州分布最广的一种土壤。贵州存在着环境酸化、土壤缺钾和“石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黔中是一个较强的酸雨区,区内降水pH值位于3.5-4.2之间;黄壤酸度高,缓冲能力弱。黄壤中活性铝浓度高,但国内没有进行黄壤中铝的淋溶和毒性的研究。黄壤是中国最贫钾的土壤之一,但缺钾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还不清楚。本文的目的是完善土壤化学风化动力学理论、阐明环境中铝的转化机理、建立钾素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同时,预测环境酸化趋势、评价土壤钾素供给状况和铝的毒性,讨论关于贵州环境酸化、土壤缺钾和“石山”化等环境生态问题的对策。作者在红枫湖汇水区采集土壤、土壤孔隙水和河水样品。土壤孔隙水用经改进的离心法提取;用化学浸提法测定土壤中铝的形态;完成了河水、土壤孔隙水的水化学全分析、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土壤的化学全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湖水水化学全分析数据由导师提供。作者完成了土壤淋溶实验的研究,测定了淋溶前土壤样品的化学质和化学组成,测定了淋溶液的pH、Ca~(2+)、Mg~(2+)、K~+、Na~+溶解硅和单体铝。通过土壤、土壤孔隙水、湖水的化学年组成,研究土壤的化学风化动力学;通过土壤、土壤孔隙水中铝的形态分布,研究环境中铝的迁移转化机理;根据河水中钾的含量,研究土壤钾素的地球化学循环;通过土壤淋溶实验研究土壤化学风化、土壤铝淋溶、钾素循环的动力学过程。综合现场取样和淋溶实验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红枫湖汇水区黄壤的化学风化处于高岭石化阶段,酸沉降增大化学风化速度,土壤化学风化符合硅酸盐矿物溶解的表面反应理论。2、实验证实了Johnson (1981)提出的土壤缓冲机制,同时发现弱酸性和中性土壤在淋溶过程中吸附H~+。3、黄壤中铝的移动性与土壤酸度和有机质含量有关,溶解铝在土壤A-B、B-C界面发生沉淀。4、实验证实铝的溶解由三水铝石溶解反应控制,同时发现溶解铝浓度由H~+供给量和盐基离子释放量控制。5、建立钾素循环的动力学模型:EXCH. K=Fw-Fd-Fa利用河水中K~+浓度计算土壤钾素的化学侵蚀速率,可以预测土壤缺钾的趋势。6、实验发现土壤钾素的化学侵蚀过程由离子交换反应控制,钾素侵蚀速率与径流强度、土壤酸度和酸沉降有关。7、酸沉降加剧黄壤酸化和缺钾的趋势,加重黄壤中铝的毒性,需要控制酸沉降通量,使雨水pH值大于4.5。
页数80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3842
专题研究生_研究生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邹申清. 贵州红枫湖汇水区黄壤化学风化动力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9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邹申清]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邹申清]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邹申清]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