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IG OpenIR  > 研究生
Cu-Pb-Zn-Mo-W在含水流体/花岗质熔体间分配的实验研究
管申进
学位类型博士
201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位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Cu-pb-zn-mo-w 斑岩型矿床 流体/熔体体系 分配系数
摘要

斑岩型矿床是Cu、Mo、Au等多种金属的重要来源,在著名的岛弧斑岩成矿模型理论指导下的找矿实践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除经典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外,斑岩型铜 (金)矿床还可产于大陆或者陆内环境。关于两种环境的斑岩型矿床的异同,文献中鲜见讨论。因此研究揭示它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差异,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本论文分别对以普朗斑岩铜矿床及鱼池岭斑岩钼矿床为例,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在100 MPa、800 oC条件下,对Cu、Pb、Zn、Mo、W等成矿元素在流体/花岗质熔体相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如下重要认识:(1) 普朗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偶见含CO2三相包裹体,流体盐度集中在10~20 wt% NaCl。鱼池岭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中晚阶段经流体沸腾、CO2逸失、温度降低、压力减小等过程演化为低温、低盐度、贫CO2的NaCl-H2O体系。 (2) 当流体介质为纯水体系时,Cu、Pb、Zn、Mo和W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很小,而当初始流体介质为NaCl、KCl、NaF溶液时,Cu、Pb、Zn、Mo和W的分配系数均比在花岗岩-H2O体系中显著增高。在花岗岩-NaCl-H2O体系中,随流体介质中NaCl浓度的升高,Cu、Pb、Zn、Mo和W在流体/花岗质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均呈显著线性增大趋势;而在花岗岩-H2O-NaF体系中,随流体介质中NaF浓度的升高,铜、铅、锌、钼和钨的分配系数均呈略微降低的趋势。 流体介质中氯和氟的存在有利于铜、铅、锌、钼和钨向流体相富集迁移;含氯流体比含氟流体具有更强的从熔体中萃取成矿元素的能力; F浓度的变化没有引起铜、铅、锌、钼和钨分配系数的明显变化,指示低F流体从熔体中萃取成矿元素的能力比高F流体略强;且在天然花岗岩可能存在的F的含量范围之内,F浓度的增高将阻碍W向流体相迁移。在总Cl浓度恒定的花岗岩NaCl-H2O体系中,流体介质中Na/K比值 (摩尔比)的变化对Cu、Pb、Zn、Mo和W的分配系数没有显著影响,指示阳离子种类及其浓度变化可能不是影响成矿元素在流体/熔体相分配的主要因素。 (3) 岩浆中的H2O、F、Cl和CO2等挥发组分是某些成矿元素重要的矿化剂,不同的矿化剂元素可能对金属成矿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岩浆热液系统成矿流体内Cl和CO2的浓度及其地球化学性质,是决定岩浆热液流体内部Cu/Mo比值的重要因素。F对Cu和Mo在流体与熔体分配行为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普朗斑岩铜矿与鱼池岭斑岩钼矿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尤其是H2O、Cl和CO2等矿化剂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它们各自以不同的金属元素 (Cu或Mo)富集成矿的重要因素。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7961
专题研究生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管申进. Cu-Pb-Zn-Mo-W在含水流体/花岗质熔体间分配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Cu-Pb-Zn-Mo-W在含水流体_花(3234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管申进]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管申进]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管申进]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Cu-Pb-Zn-Mo-W在含水流体_花岗质熔体间分配的实验研究.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