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IG OpenIR  > 研究生
扬子地块西南缘中元古代-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及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其他题名The Evolution of the Mid-Proterozoic-Triassic Sedimentary Basin And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Background of Strata in SW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肖加飞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胡瑞忠
2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位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扬子地块西南缘 中元古代-三叠纪 沉积体系 沉积格架 事件沉积 沉积盆地演化 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沉积盆地与地球化学
摘要

扬子地块西南缘,属华南板块南部,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地理范围包括贵州全境、云南东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及四川与重庆南部。这一区域不仅沉积岩广布,沉积相较全,沉积格架(地层格架)较完整,不同寻常的事件沉积发育,古生物丰富多彩,而且是低温热液矿床的矿产密集区。因此,这一区域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研究沉积地层中元素背景的理想场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论文分析论述了研究区沉积盆地的充填特征、沉积盆地的发展演化及盆地地层中的元素含量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沉积盆地与元素背景之间的关系。

本文创新的突出点是:初步标定了三叠纪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从而建立了高分辨率的三叠纪时、空地层格架。三叠纪层序发育的特点与盆地的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密切相关,当构造沉降加速和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层序呈退积型组合关系;构造沉降平缓和海平面下降时,形成的层序呈进积型组合关系。中三叠世早期的火山事件,是由于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引起的,并根据火山凝灰岩的年龄值,推定中下三叠统的界线年龄约为247Ma对三叠纪右江沉积盆地沉降史作了定量分析,结合沉积特征,认为华南板块南缘是在晚二叠世最末期开始由离散边缘转为汇聚边缘的,右江盆地的性质已随之从裂谷盆地转化为前陆盆地。在前陆盆地的中期阶段(中三叠世安尼早期-晚三叠世卡尼早期)有盆缘隆起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地沉降中心自南往北推进,而盆缘隆起则由北往南位移。探讨了沉积盆地充填特征及盆地演化与元素地球化学的关系。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如下主要认识:

1.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区内沉积分为陆源硅质碎屑沉积体系与碳酸盐沉积体系两部分。其中三叠纪陆源硅质碎屑浊积岩的特点突出,沉积厚度大,主要有四次浊积岩充填,并且是逐渐向碳酸盐台地方向超覆前进的,物源主要来自云开古陆和越北古陆。碳酸盐沉积分为浅水与深水两种沉积类型,其中浅水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分为碳酸盐缓坡和镶边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礁、滩相共存,台地内部还具有台盆相沉积。深水碳酸盐沉积主要由沿坡向下的重力流沉积和悬浮沉积组成,二者常相互穿插共生。

2.研究区事件沉积特征:寒武纪早期的缺氧事件,为一套黑色岩系,含有镍、钼、钒等多金属层,它是在泛大陆解体、海平面上升、热水喷流、火山活动、上涌洋流等多种因素作用形成的;五峰期的缺氧事件,以黑色、含碳质和笔石为特征,主要由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引起;P/T界线之间的灾变事件,造成了生物大绝灭,并形成了界线粘土层,它是由以火山事件为主,伴有球外撞击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造成的;中三叠世早期的火山事件,形成了薄而稳定的特殊沉积-火山凝灰岩,它是由于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引起的。

3.研究区的岩石地层格架:研究区南华-三叠纪地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特点,被划分为31个沉积层序,并建立了岩石地层格架。

4.研究区沉积盆地的发展演化:研究区基底的沉积盆地总体是在拉张背景下形成的,由中元古代的陆间裂谷盆地演变至新元古代早期的陆缘裂陷盆地。盖层的盆地演化大致分为两个旋回,第一个旋回为南华-志留纪;第二个旋回为泥盆-三叠纪。每个旋回的大地构造背景都由早期的拉张变到晚期的挤压。从南华-志留纪,研究区经历了由裂谷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前陆盆地的演变。从泥盆-三叠纪,研究区经历了由裂谷盆地前陆盆地的演化。

 5.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研究区地壳的常量元素:基底与盖层的常量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基底除MgOCaO的含量偏低,TiO2P2O5的含量相差不大外,其余组分均高于盖层。特别是SiO2Al2O3的含量明显偏高,这主要是盖层中含有较多碳酸盐岩的缘故。在盖层序列中,南华系和志留系的SiO2TiO2Al2O3∑FeONa2OK2O的含量是相对高的,这与这两个系以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有关。石炭系和二叠系以灰岩为主,因而CaO的含量较高。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和三叠系瓦窑组下部的MnO含量都较高,达15%以上。P2O5的高含量出现在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及志留系4个层位。在基底序列中,青白口系与蓟县系相比,变化不大的成分是SiO2TiO2Fe2O3,变化较大且呈增高趋势的有Al2O3Na2OK2O,变化较大且呈下降趋势的有FeOMnOMgOCaOP2O5

2)研究区地壳的微量元素:在叙述各系微量元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基底、盖层及地壳的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基底两个系中,青白口系除GaNb含量略偏高,MoBaHfSrZr含量明显偏高外,其它元素含量均较蓟县系偏低。盖层中石炭系除Sr含量是最高的外,其它元素含量都是最低的或比较低的。志留系的ScCrCoZnGaRbCsWAuTlPbTh等元素的含量是最高的,而Hg含量却是最低的。震旦系的MoAgSbBa含量是最高的,而CoNiSr的含量却是最低的。二叠系的VCuNbTa含量是最高的,而Sb含量却是最低的。深水区盖层与浅水区盖层相比,除SrMoAg含量略偏低而外,其它微量元素含量均偏高。地壳的微量元素含量多高于中国沉积层的元素丰度,但富集程度不高,只有 MoAgSbBa 几个元素的富集程度较高,富集系数在 2 以上,而 CoSrTaHg 四个元素却是亏损的。元素的最低含量主要出现在石炭系,而元素的最高含量则多集中在蓟县系。盖层与基底相比,除 NiMoAgAuHgU 的含量略偏高、Sr 含量明显偏高外,其它微量元素含量均偏低。

3)研究区地壳的稀土元素:基底两个系的稀土配分曲线特点相似,都具负 Eu 异常,但青白口系的稀土总量(225 ppm)却明显高于蓟县系的稀土总量(196 ppm)。与扬子地台北缘相比,稀土元素含量及稀土总量均偏高。盖层序列中,稀土总量最高的是南华系(217 ppm),其次是志留系(216 ppm),稀土总量最低的是石炭系(45 ppm)。除震旦系外,都具有较明显的负 Eu 异常和非常微弱的负Ce异常。深水区盖层与浅水区盖层相比,稀土元素含量及稀土总量都偏高。基底与盖层相比,稀土元素含量及稀土总量均明显偏高。研究区地壳与世界大陆壳相比,各个稀土元素含量及稀土总量均偏高。

页数161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9260
专题研究生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肖加飞. 扬子地块西南缘中元古代-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及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200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扬子地块西南缘中元古代-三叠纪沉积盆地演(4253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加飞]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加飞]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加飞]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扬子地块西南缘中元古代-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及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